send link to app

iCUTe app for iPhone and iPad


4.0 ( 0 ratings )
Education Utilities
Developer: U-Sync.(Taiwan) Services Co., Ltd.
Free
Current version: 1.3.6, last update: 7 years ago
First release : 15 Nov 2016
App size: 0 Bytes

本校前身為「私立中國市政專科學校」,設校址於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三段。創辦人上官業佑先生歷任政府要職,有感於政府各項公職人員之培養,關係國家盛衰,屢次親赴歐美考察市政建設,遂有創辦市政專科學校之議,期許作育國家建設之中級幹部。民國54年11月,我國教育史上唯一的一所五年制之市政專科學校於焉誕生。
創校之初,上官先生兼董事長,聘周異斌先生為首任校長,設置市政管理、公共工程、公共衛生及公共事業管理等四科,奉准招收新生318人。是年,創辦人親訂「公、誠、廉、勇」為校訓,並撰校歌歌詞,勉勵全校師生,定11月11日為校慶日。同時率先辦理財團法人登記,民國55年3月12日,台北地方法院頒發法人登記證書,一切校產歸公,在在顯露創辦人之「私校公辦」精神與決心,亦樹立教育家之楷模與風範,深得社會人士讚譽。
56學年度改聘黃啟瑞先生為第二任校長,黃先生原任台北市長,對市政建設獨有見解,經驗豐富。因而對教學之改進、課程之規劃、師生之囑咐,自有一番見地。
57學年度,有感於市政建設之躍進,將公共工程科劃分成建築工程及土木工程二組;公用事業管理科更名為工商管理科,並增設2年制營建工程科。翌年再增設財務金融科,此時師生人數漸多,教學績效益著。
60學年度,為使教學設備充份發揮效益,設立2年制夜間部,初期只招工商管理及市政管理兩科學生,已逐步彰顯本校之規模。
61學年度,聘任國民大會代表李瑞衡先生為第三任校長,李校長原係本校董事,其長期投入教育界之工作,故對校務運作尤為熟悉,因而接掌校長任務長達十年之久,影響本校發展甚鉅。
70學年度,李校長退休,特聘原教育部主任秘書司馬融編先生為第四任校長。是年,將公共工程科之二組,獨立成建築工程與土木工程兩科。為加強學生專業技能,又將建築工程科之學制改為六年,以便利畢業生取得建築師檢覈考試資格,細心規劃學生就業願景。
72學年度,為遵行教育部專科學校應「分類設置」之原則規定,並盱衡社會結構之變遷,於12月15日,奉教育部核准更名為「私立中國工商專科學校」。在類科規劃中全力配合國家經建需要,保留建築工程、土木工程、企業管理及財政稅務等四科,同時調整停招市政管理及公共衛生二科,並增設國際貿易及電子資料處理等二科。
75學年度,司馬校長榮退,敦聘本校教務主任黃加昌博士接任第五任校長,持續充實各科設備,廣聘師資,舉辦各項校際學術及康輔活動,實施建教合作,期使學子在理論與實務得以融會貫通,並積極輔導畢業生就業,終至校譽蒸蒸日上。
81學年度,創辦人上官業佑先生有感於年事己高,經董事會同意,遂將董事長一職交上官永欽女士接篆。
上官女士就任以後,鼎力經營,為期學校永續經營及能順利改制為技術學院而舖路,決定以開拓校地為首要任務,經多方尋覓,購得新竹湖口地區平坦方正校地十四餘公頃,即刻著手開發計畫,遂使日後之改制步上坦途。
86學年度,黃校長榮退,董事會特遴聘陳天志博士為第六任校長。陳校長曾執掌多所大專院校校務,擁有豐富學養及治校經驗。掌校3年之間,獲得ISO9002國際認證,彰顯本校辦學與教學品質成效,促成本校改制成功為「中國技術學院」。
89學年度,獲教育部核准本校改制為技術學院,首任校長,由周文賢博士接任。改制為技術學院之初,設置建築工程、土木工程、財政稅務及會計等二年制技術系,亦奉教育部核定,准予於新竹湖口成立第二校區。其中商業類系科之二技及二專分別於台北及新竹二校區上課,開啟雙校區運作特色之里程碑。
90學年度,將二年制技術系再增設國際貿易、企業管理、資訊管理、財務金融等系於新竹校區上課;四年制技術學系則增加國際貿易、企業管理、財政稅務、建築工程、土木工程、資訊管理、會計及財務金融等系。經校務會議決議逐次停辦五專部,停招土木工程科並朝塑造本校成為一所完整的大學的方向逐步邁進。
民國94年5月31日獲得教育部「技職校院變更審議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決議通過本校自同年8月1日起改名為「中國科技大學」,達成多年來全校師生及歷屆校友之心願。
94學年度,董事會為期學校得於改名科技大學後,於大學領域中迅速脫穎提升,特聘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創校校長,專業資歷涵蓋產、官、學、研各領域,並獲得機械工程獎章、李國鼎管理獎章、技職教育終生榮譽獎章之谷家恆博士,擔任本校改名「中國科技大學」後首任校長。
改名科大以來,董事長與校長引領全體教職同仁,致力校務發展,以培養具博雅通識,秉持校訓「公誠廉勇」精神之專業精英為職志,兼以「實務與理論兼顧」、「教學與輔導並重」、「專業與通識相融」、「學校與產業結合」之治校理念,建立學校在教學、研究、服務和輔導方面的特色,邁向「使學校成為產業界在人才培育、專業諮詢與終身學習的最佳夥伴」的發展願景。
94學年,本校計有四學院、三研究所及十七系科,已具完整大學規模,於此起致力於教學品質與研究成果之提升,並持續發展國際交流,如日本工業大學,並與韓國濟州漢拿大學、與英國諾丁漢倫特大學、大陸華中科技大學以及大陸東南大學分別簽訂合作協議書或備忘錄,推動雙方教師與學生交流。本校與美國明尼蘇達州Metropolitan State University合作方面,尤具特色,本校與該校共同推動國際MBA專案管理課程,並規劃研究所教師相互交流及學分移轉與承認等各項合作事宜,已逐步展現成果,並自96年起獲得教育部補助國際合作與交流計畫。
為因應社會變遷與本校永續發展需求,本校96學年起重新檢視「院系組織區劃」與「校院系特色」,修訂中程發展計畫,97學年,本校新設數位媒體設計系,現計有「規劃與設計學院」、「商學院」、「管理學院」、「資訊學院」四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及三研究所與十八系,各院系致力教學輔導與產學研究之特色發展。
本校近年產學合作與技術服務方面表現傑出,由規劃與設計學院主導,結合管理及資訊兩學院,設立「文化空間保存再利用與產業經營技術研發中心」,獲得教育部核定補助三年計畫,並且配合「教學卓越計畫」開設跨院之「文化空間保存再利用」之特色學程。
95年獲教育部技專校院發展學校重點特色專案補助「多元商務整合運籌e化之數位環境建置應用發產與人才培育計畫」,肯定本校以運籌管理e化之商務整合教學,從事專業菁英人才培育之舉。另本校97年再創佳績,榮獲教育部本計畫共三案獎助:除上項專案第三年計畫外,另有資管系「資安防護監控技術之教學與服務」,土木系「結構物安全與防災管理控制系統建構計畫」,成績斐然卓越。
96年至98年榮獲教育部「以通識教育為核心之全校課程革新計畫」三年計畫,希以通識教育為核心之全校課程革新計畫,提升統整性教育品質與效能。
97年獲教育部獎助「提升科技大學教學設施獎助專案計畫」468萬元,充實本校各院系特色教學研究設備;並獲教育部「大專校院產學合作績效評量績優獎勵經費」50萬元。97、98年另獲「改善無障礙校園環境」、「技專校院提升學生外語能力專案」、「跨領域綠色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技專校院國際化」等多項獎補助,對學校發展實有助益。
98年8月17日教育部台技(四)字第0980139624-I號函,核定本校連續第四年獲教育部「98-99年度獎勵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教學卓越計畫」補助 ,核定補助經費為4,870萬元(98年度2,050萬元;99年度2,820萬元)。
99年本校獲教育部度補助技專校院建立特色典範計畫(原重點特色計畫)」共2案,核予補助資本門共計新台幣980萬元(台技(一)字第0990045921-R號函)。分別為土木工程系第三年延續案--「結構物安全與防災管理控制系統建構計畫」600萬元,及室內設計系第二年延續案--「創意空間設計技術整合計畫」380萬元。
100年本校獲教育部補助「100年度補助技專校院建立特色典範計畫」,本校申請2案,皆獲補助。分別為規劃與設計學院之新申請案:「雕樑畫“動”,“廟”不可言--古蹟歷史街區保存活化整合型加值計畫」,核予補助資本門800萬元。及室設系第三年延續案:「創意空間設計技術整合計畫」,核予補助資本門418萬元。
100年9月教育部連續第七年獎助本校「100-101年度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核定補助金額為8,600萬元(95年獎助2,500萬元、96年獎助2,000萬元、97年獎助3,640萬元、98-99年4,870萬元)。本校自70餘所技職校院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成為30個獲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學校之一,為以商管與設計類為主之技專校院之中少數獲獎學校。本項獎助使本校教學環境向更優質方向提升,協助教師追求專業成長,更以學生職涯發展為主軸,由強化教學效能、推展數位與精緻課程、推動產業人力培育以及落實學生生涯、職涯輔導,以增強學生基本能力與專業職能,提升就業競爭力,建立本校技職教育之特色。
100年12月獲經濟部補助學界開發產業技術計畫與中興保全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進行「環境安全與防災物聯網研發三年計畫」,每年2,000萬,補助3年合計6,000萬元。鑑於私立學校董事會健全與否,影響學校發展甚鉅。是以,本校歷屆董事會泰半由文教界對興辦教育事業素具高度熱忱之資深人士組成。三十餘年來,在創辦人上官業佑先生賢明領導下,無不同心協力,建構學校之發展。今更在董事長上官永欽女士領導下,發揮其專業學養與經驗,全心協助校務與校譽提升,建樹尤鉅。
睽諸本校創立四十餘年,充滿艱辛與成就,今後在全體師生?力發奮之下,定能再創辦學之績效,發揚另一階段榮耀之校史,使其展現於國人之前,永傳于後世。